稳定币的发行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,主要涵盖金融机构、科技公司、加密货币平台及去中心化组织等。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稳定器,稳定币通过锚定法币、加密资产或算法机制维持价值,其发行方的背景直接影响币种的合规性与市场信任度。目前全球范围内既有Tether、Circle等私营企业发行的主流稳定币,也有香港等地区通过立法推动的持牌机构发行模式,同时去中心化协议如MakerDAO则以智能合约实现无需中心化主体的稳定币发行。
金融机构是稳定币发行的核心力量之一。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储备金担保机制发行与法币1:1挂钩的稳定币,例如USDT和USDC,这类稳定币依赖严格的审计与透明度要求建立市场信心。部分国家央行也探索发行数字货币(CBDC),本质上可视为政府背书的稳定币,国的数字人民币。这类发行主体通常具备强监管属性,但创新灵活性相对受限,更注重金融体系稳定性。
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是另一类重要发行方。为满足平台内交易需求,交易所常自行推出稳定币以简化结算流程,例如币安曾发行的BUSD。这类稳定币的优势在于与交易生态深度绑定,流动性强,但监管风险较高,需依赖平台信誉。香港稳定币条例等法规落地,交易所发行稳定币的门槛显著提升,持牌经营成为趋势,这也促使部分平台转向与合规机构合作发行。
监管框架的完善正重塑稳定币发行格局。香港于2025年8月实施的稳定币条例要求发行方具备2500万港元以上注册资本,储备资产须为高流动性低风险资产,并接受反洗钱审查。类似地,美国通过GENIUS法案规范稳定币发行,欧盟MiCA法案则强调跨境合规。这些政策一方面推动私营机构从野蛮生长转向持牌经营,另一方面也为国家主导的稳定币发行铺路,形成公私并行的市场结构。